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哪一年,是一所什么院校

你有没有好奇的想过:100年前的世界,跟现代的世界都有什么不同?

比如,我们为什么坐的是不锈钢的凳子,住的是一层层的小楼,穿梭在方块玻璃的大厦里......

百年间的对比

100年的时间里,发生了这样的变革,其实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名字:

“包豪斯,BAUHAUS”

无论你是学建筑设计、室内设计、家具设计,还是平面设计、服装设计、艺术设计,一定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个名字。

包豪斯,这所最著名也最短命、有着最奇葩的老师和学生的艺术院校,也是现代乌托邦理想下的结晶。

包豪斯的校徽(满满的设计感)

包豪斯,其实是一所德国艺术设计学院。

“Bauhaus”并不是德语里的词汇,“Bau”的意思是建造;“Haus”的意思是房子。所以包豪斯翻译过来就是“造房子学校”。

创始人瓦尔特·格罗皮乌斯(他拍照最爱的姿势“太阳穴痛”)

之所以造这个词汇,是因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个德国著名建筑师——瓦尔特·格罗皮乌斯。

当然,他不仅发明了新词汇,还设计了包豪斯的新学校。

包豪斯建筑外观

这个校舍看起来跟我们现代的房子没什么区别,都是这种平屋顶,不对称,还有很多玻璃窗户。

但要知道那个时候,别人眼里的学校是我们现在俗称为复古欧式的建筑,室内设计也都多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。

能建造出包豪斯这样风格的校舍,简直就是前卫和新潮的代名词。

包豪斯建筑外观

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,是现代乌托邦建筑师中第一个使用玻璃幕墙的人,他亲自用混凝土、钢铁、玻璃建造了一座一体化校园。

大片玻璃的里面让建筑格外通透,简洁又实用。跟周边老旧的欧式建筑一比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
建校时,校长还专门找来了飞机,它也成为了最早被航拍记录的建筑。

包豪斯风格,是对物质审美的一种反思,它抛去了传统艺术的装饰性,更多的将设计与工业结合起来,把极简和高端画上等号,奠定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。

Fagus Factory,Walter gropius

Barcelona pavilion,Mies van der Roh

Villa Tugendha,Mies van der Roh

包豪斯展厅

如今,要是装修房子,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:现代简约风格、欧式风格、新中式风格、后现代风格...这么多的风格,到底选择哪个合适?

“今天压倒一切的问题是:我们如何生活,我们如何居住,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社区形态?”这是包豪斯在1924年斯图加特展览时的宣言。

包豪斯展厅

这个问题在今天仍有意义,而包豪斯的解答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,从一把椅子,到一栋房子,再到一个城市。

1927年,一个戴着金属面具女人,摆出潇洒自信的姿势,优雅的坐在世界上第一个皮面钢管扶手椅上,这张照片是设计史上非常有名的《匿名的女人》。

《匿名的女人》,1927

照片上,面具是奥斯卡.施莱默(Oskar Schlemmer)设计的,钢管椅是马歇尔.布劳耶(Marcel Breuer)设计的,两位都是包豪斯的导师。

其中,钢管椅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图腾之一,它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家居杂志扉页上,营业厅或会议室里,在美术馆中更是倍受青睐。

这是历史上第一把钢管椅“瓦西里椅”。它不仅开启了一种客观的、功能的、机器的美学,更意味着标准化、经济性,是包豪斯“为大众而设计”的一个标志。

包豪斯时期的经典设计

与其说包豪斯是一所设计学院,不如说它时一个创意园区。包豪斯用一个个让人惊艳的创意为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快捷方便。

校长格罗皮乌斯,认为设计应该为广大的劳动人民,而非属于少数人的专利,提出了“艺术与技术新统一”的思想。

此思想加上“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”以及“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”是包豪斯的三个基本观点,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基础。

1923年包豪斯获得了广泛关注,学院办了一场展览

“Less is more”(少即是多)这句话,你一定有听过。在现代,它也常被大家说成是极简主义的金句。

其实这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三位校长密斯·凡·德罗说的,从二十年代开始,这条设计理念就深刻的影响着包豪斯,影响着世界。

伟大的建筑大师密斯·凡德罗

早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,曾经是按键和翻盖手机的时代。当苹果的设计把整个手机表面变成一个平面、把手机变成一个薄薄的方块时,iphone横空出世,风靡全球。

“设计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产品。”当你把繁复的、冗余的东西去掉之后,剩下的东西都必须最符合人的使用、人的体验。

但是做到这一点,是非常不容易的。乔布斯当年跟设计师跟技术说,想把所有按键去掉,但是这对触屏技术的要求,对手机芯片的大小更改、对运行速度要求,在当时都变得极高无比。

真正的“少”其实一点都不少。它要去掉多余的东西,但留下的那一部分,必须做到极致。

巴塞罗那椅(由密斯·凡·德罗设计,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)

从极简来看,“简”意味着一种对细节的要求,对内在的要求,对极致的要求。

就像中国的水墨画,看似有很多的空白,其实每一块的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因为只有在空白中,才能带领观者拥有更多的自我想象。

如今,越来越多人喜欢现代主义的极简风格,因为在“少即是多”设计理念下,我们看到了“简”背后的“难”。

“Less is more”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,它也是一种美的观念,甚至是一种类似与东方“禅”这样的哲学。“少”的背后是更“多”的内涵。

- The End -